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。
静皆具于一,心动而有感,乃随事顺理而应,故曰左右逢其原者此也。及其感而遂通之际,喜怒哀乐未始滞于有。
王阳明从本心出发达到心性合一说,也是从未发到已发,但他更强调主体意识的自主性。当然王畿并没有完全否定未发之寂是良知本体,亦即性体,但他所谓性无善恶,性者心之生机[49],则是以心理情感为内容,这同王阳明的本体意识有重要区别。这对范畴来源于《中庸》,其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[3] 这里所谓心体昭昭,就是从本体论上说的,这是吕大临的一个贡献,对于程颐形成心体用说起了很大作用。旧说把心说成形而下者,以形而上者为性。
未发指潜在意识,已发指现实意识,其内容则是客观的。[41] 既非全体大用,就是失其中和。只有这时,才能做万物的主宰。
朱熹提出以理为最高范畴,正是为其心性论提供一个基本前提,由理气进到心性,不仅论证性即是理,而且论证心即是性[11],因而也就论证了心和理的同一。他强调人心之灵,所以能通极上下,穷神知化,是由于心具一理,能通万殊,道本无二,心之理一故也[55]。道德意识既然被提升为普遍原则,因此,只要存养、固守此心,就是心理合一境界,简易而又明白。所谓主体性、能动性,是由于个体的心。
心理合一只能从本体上说,但又必须经过性这个中心环节。说明他比朱熹更彻底地坚持主客体的合一。
[59] 义作为一种道德判断,虽有其客观性,但它本身并不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,而是表示主客体价值关系的道德范畴。程颐说,思已是已发,这说明通过思,返回到未发,由已发见未发,是实现心理合一的重要方法。[25]《太极说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。岂可谓心即理,而以穷理为穷此心哉。
[59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九。[50] 正因为如此,才明彼,即晓此,可以达到内外通彻无间的心理合一境界。这里包含着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认识思想,心与理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统一。性即是理,但性是从人性论讲,主要含义是所当然,理是从宇宙论讲,主要含义是所以然,所以二者又微有区别。
否则,便不能说心与理一。因为从形上学的观点来看,作为理学基本课题的天人关系问题,最后必然归结为心与理的关系问题。
所谓心与理一,则是从内涵说,心之本体便是理。因此,不必向事事物物上求理。
对义理的认识,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论的问题,虽然有是非判断,但从根本上说,却属于性命之理。这就是理学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认识论学说的根本原因。[45]《与王阳明书》,《整庵存稿》卷一。这里所谓理,显然是性理。[35]《与张辅之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。它们不是一般地讨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,而是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意义上讨论二者的关系。
他所谓心体甚大,充塞宇宙,无非是把主体意识超越化绝对化,扩充到整个自然界,所谓心即理,完全是主体向客体的无限扩展。[62]《孟子·尽心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十。
他之所以提出心本体说,正是为了论证心与理的合一,只是中间经过性这个核心范畴,把心和理联系起来。对朱熹则有所取,有所弃。
但是,他也承认,理由天(气)赋而具于心,生也,性也,道也,皆天命也[52],这里所谓道,也就是理,是一个先验的普遍原则。按他的心即理说,己私似不是心之所有,但他又反对师心自用[34],说明己私、私意之类,并非和心毫无关系。
理散在万物,而其用之微妙,实不外乎一人之心。[63]《论语》四,《四书训义》卷六。但是,陆九渊承认,理具有绝对普遍性。但是如果从形而下说,只有除去形气之蔽,才能体用一贯,心理合一。
要做到这一点,还要有存心穷理等认识过程。《语类》又载:问:‘心是知觉,性是理,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一?曰:‘不须去着实通,本来贯通。
但这不是靠认知之心,去主宰天理,心固是主宰底意,然所谓主宰者,即是理也。心虽主乎一身,而其体之虚灵,足以管乎天下之理。
王夫之的心理合一之学,从穷理方面说指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法则,特别是对社会规律、法则的认识,以此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。心与理一,不仅是朱熹范畴体系所要达到的最后结论,而且是整个体系的基本前提。
因为人之本心,其体廓然,亦无限量[22],而天下之道,皆原于此[23]。心有所知,心有所会,其所知所会者是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。王阳明比陆九渊更加彻底的地方是,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,把宇宙规律统一在心内,达到了直接的合一。心之本体即是理,能自觉其心之本体便是理,便是心理合一。
因此,必须经过自我反思,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体验,才能重新实现合一。心和理的关系是天人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,具有理学范畴论的特征。
继二程之后,朱熹把心与理一作为学问的极功,圣人之能事,即作为终极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来,并进行了系统论述,标志着理学范畴体系的真正完成。只是程颐的心体用说,把心分为形上形下两个层面,其天人合一之学,只有经过格物致知的认识过程,才能实现自我超越,达到形而上的本体境界。
他不仅区分了主客体的界限,而且提出了经验论的认识学说,但是他同样没有完全摆脱理学传统思维模式。因此,从方法上讲,只有穷物理而后心与理为一,而不是以心为理而穷此心。